English

从教育大省到经济强省

——看教育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1-01-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金福 我有话说

素有“尊师重教”传统而又坚信知识能致富的江苏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迹。他们以全国1/100的土地,养活了全国1/2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0的产值,使全省7200多万人率先进入小康。而这一切无不与江苏的教育紧密相联。

高教占据全国“三个第一”

江苏省的高等教育如今占据了全国“三个第一”。全省现有普通高校72所,居全国第一;现有在校本专科生48万人,居全国第一;去年共招收本专科生18万人,居全国第一。江苏现有13个省辖市,每个市至少有两所大学。江苏有64个县(市),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江苏经济的发展有苏南、苏中、苏北的阶梯差距,但教育的发展却没有阶梯差距。苏北一些贫困县重教的程度甚至强于苏中、苏南。记者近日驱车数千里采访了海安中学、盱眙中学、泰兴中学、姜堰中学、涟水中学,他们都在苏北有名的贫困县,然而这里倾力建校办教育的精神的确让人感慨。一项调查显示,县城里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中学教师,收入最高、待遇最好的也是中学教师。在省教育厅,记者看到一份统计:全省重点中学高考达线率达到90%以上。

把人口负担变为人才优势

江苏7200万人口云集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是全国最大省份之一,要将如此多的人率先带入现代化,靠长线工业和传统农业显然是不现实的。现代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高素质人才资源优势的唯一途径便是大力发展教育。

近10年来,由于“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2000年,该省18—22岁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其中苏州市超过30%。除了72所普通高校外,如今,民办高校增加到39所。高校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已成为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全省高校现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6万名,其中研究与开发人员2万名,有两院院士47人;有国家重点学科42个,占全国高校的十分之一;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20个。

目前,江苏省又在大力实施“333”人才培养工程,即培养30名能进入科技前沿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院士级专家,300名在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3000名省内各学科、行业成就突出,具有一定威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据初步统计,江苏省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了50%,千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80%。

力争成为教育强省

随着教育的发展,江苏经济的确强大起来,2000年全省GDP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400美元,经济增幅居全国之最。回过头来,人们发现,13个省辖市中有3个市GDP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三个市恰恰是教育的大市、强市,这就给人们提出了问题,江苏这个教育大省离教育强省还有多远?“块头大不等于实力强”,江苏的高校数量居全国之最,然而实力却排在第三位。一个北大方正的科技产值就上百亿元,上海市的高校数不如江苏,其校办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却达到了38亿多元,江苏科技实力虽然排第三,但产值却与第二位的上海差了近15个亿,在全国13个高校上市企业中,江苏一个也没有。长期以来,高校实行“重教育、轻科研”、“重科研、轻转化”的管理体制,对学校行政领导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看培养了多少高学历的人才,因而领导的全部精力和学校的人、财、物几乎都用在教育方面,科研工作始终摆不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学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看写了多少高水平的论文,科研人员形成“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三点一线的工作模式,科研成果一旦通过评审鉴定,就算完成任务,而较少考虑科研成果能否推广应用。

科技人才多、创业人才少是江苏高校的一大弊端,一项调查表明,江苏的科技尖端人才居全国前列,但创业人才不如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还有一项统计表明,江苏高校历年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留在江苏工作的仅占20%。

毋庸讳言,目前,江苏教育确已很大,但还不够强,还需要几代人用超常的智慧和精力为其努力。江苏人坚信,做“教育强省”之时,便是经济再度腾飞之日。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